在西柏坡纪念馆前, 五大书记铜像巍然矗立, 他们并肩而立, 目光如炬,凝视远方。 1949年3月23日, 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 从西柏坡出发前往北平(今北京)。 毛泽东称之为“进京赶考”。 队伍沿太行山东麓一路北上, 经灵寿、行唐、曲阳、 唐县、保定、涿县(今涿州), 于3月25日进驻北平。 图为1949年3月党中央从西柏坡进北平路线图。 赶考之路总长约360公里, 在这条具有历史标志性意义的道路上, 发生过哪些生动感人的历史细节, 又留给后人哪些启示和思索? 沿着这份进京路线图 我们一起重温那些超燃瞬间 “进京赶考”前定下规矩 图为西柏坡村全貌(中共中央五大书记居住时原址,1958年被水库淹没)。 图为毛泽东在西柏坡的办公室与寝室(原址)。 进京前夕,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 毛泽东面向全党提出“两个务必”: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 艰苦奋斗的作风。 图为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期间。 毛泽东还给各级领导 及党员领导干部, 同时也是给他自己, 定下了六条规定: 一、不做寿。 二、不送礼。 三、少敬酒。 四、少拍掌。 五、不以人名作地名。 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 这也是中共中央 “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 图为七届二中全会现场。 著名的西柏坡“赶考对” 1949年3月23日, 从西柏坡出发的那天上午, 毛泽东深情地说, “今天是进京的日子, 不睡觉也高兴啊! ‘进京赶考’嘛, 精神不好怎么行呀!” 图为周恩来在西柏坡工作。 周恩来风趣地说: “我们都应当考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大手一挥,满怀信心地说: “退回来就失败了。 我们决不做李自成!” 这天下午, 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 分乘11辆小汽车、10辆大卡车出发了, 一路北上。 图为毛泽东前往北平途中。 “赶考”第一晚,几乎没有睡 图为唐县淑吕村。 3月23日晚,毛泽东一行来到唐县,留宿在淑吕村。淑吕村抗战时期是八路军的一个兵站,群众基础很好。毛泽东住在抗日烈士李登魁老宅西院北屋。随行人员用门板临时搭了床铺,供毛泽东办公和休息用。这一晚上,毛泽东几乎没有睡觉,前半夜同村干部座谈;后半夜伏在用门板支起的床上,点着一盏油灯,工作到天亮。 图为葛桂多老人。寇国莹 摄 进京车队大约是 3月24日中午时分到的保定, 当时围观的群众很多, 考虑到情况比较复杂, 有警务人员提出要不要“净街”。 没想到毛泽东对驱赶群众 这一做法很不赞成, “净街?净街干什么! 看一看死不了人嘛。” 在汽车里, 毛泽东还不断地向群众招手致意。” “市场回城” 图为涿州市三义小学校园毛泽东住所纪念馆。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赶考”车队, 于3月24日傍晚到达涿县。 进城后, 毛泽东发现涿县商户关门、市场冷冷清清, 还听到了“市场没回城, 买卖难兴隆”的说法。 便询问县委书记这是怎么回事。 县委书记回答说, 原国民党驻军为了城防, 把所有商户都赶到东关去了, 不让人们进城来。 现在涿县刚解放,工作头绪太多, 一时还没顾上把这些商户迁回来。 毛泽东说, 工作千头万绪, 先要从群众最需要的抓起, 马上把市场迁回来。 图为毛泽东夜宿涿州时所住房间。 “市场回城” 就成了年轻的涿县县委执政第一课。 这也体现了我们党 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图为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朱德在西苑机场与前来迎接的民主人士沈钧儒(左一)、李济深(左四)、马叙伦(左五)、郭沫若(左六)、黄炎培(左七)等合影。 1949年3月25日凌晨, 毛泽东一行离开了涿县, 改乘火车驶向北平,接受新的考验。 ……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 毛泽东向世界宣告: “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 它将表明: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 从此站立起来了。” …… “赶考”永远在路上… 73年前, 党中央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 缔造新中国、建立新制度, 从此“换了人间”。 73年间, 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 “赶考”的清醒和坚定, 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 一份份优异的答卷。 73年后, 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赶考”仍在继续, 远未结束。 …… 面对历史和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赶考”, 始终把忧患意识和自我革命的勇气 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实践中, 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 2013年7月, 习近平总书记到西柏坡 重走进京赶考之路时表示, “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 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 60多年过去了, 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 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 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时代是出卷人, 我们是答卷人, 人民是阅卷人。”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 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新的赶考之路”。 这既是向全党发出的政治号召, 又赋予了“赶考”新的时代内涵。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永恒的赶考路上 我们是永远的答卷人!
据李登魁儿媳葛桂多老人回忆,当时她年仅20多岁,听说有人住在自己家,还好奇地从门缝里看到了毛泽东。“当时还不知道我家住的是毛主席,是毛主席走后才听人说的。”当时,很多村民也只知道村里来了解放军,天黑住下,第二天一大早就走了。
不赞成净街、驱赶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