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能源队健康地质调查工地宋家庄镇金鑫村 “他们三个组都从这里进山了。”汽车沿着盘山小路行驶到一个山谷口,司机陈安雷往山里指着说。 2月24日下午,我们一行驱车两个小时,到达邢台市信都区宋家庄镇金鑫村,这里是新能源队健康地质调查项目中选定的一块调查区域,坐落在太行山深山区。 新能源队农业地质研究所承担了本次健康地质调查施工。由于工期紧、任务重,该所的所有技术人员在此地工作已经10多天了。 我们此行除了进行野外项目的技术指导并开展实地慰问外,还要参加并指导队地质党支部组织生活会的召开。因为该党支部12名党员中有8名坚守在这里,地质党支部决定创新组织形式,将2022年度组织生活会开到一线工地,让党务和业务更好地融合互促。 沿着他们的调查足迹,我们见证了地勘人的艰辛,也找到了践行“地质三光荣”精神的印记。 “你们继续向前采样吧,我们进去找你们。”新能源队总工程师牛小军在电话中拒绝了项目负责人出谷碰头的要求。 我们一行沿着没有路的山谷挺进,纵深探寻。由于上午有短时间的雨夹雪,地上有点湿,一些背阴处留存着未融化的积雪。放眼望去,淡淡的云雾缭绕中,山谷更显幽深。 踏着泥泞翻越几道山沟,攀爬近两公里,远远地看到正行走在山谷两边半坡上的施工队员,红色的工作服映衬在光秃秃的板栗树之间,点缀在枯黄苍茫的大山上,三个班组,三身红装,三组火红,十分醒目。 确实,这个季节、这样的天气是没有老乡上山干活的。 吆喝互答中,我们走向其中一个班组,跟着他们体验健康地质调查工作各个环节的操作。 他们三人为一班组,一人负责用手持GPS放样调查点位,并作汇总记录,两人负责取样。调查点的位置是经过第一次实地踏勘后科学设计好的,呈100米间距的网状布设。采样是以每个调查点为中心,四个方向外延20米处挖坑取土。坑深要大于40厘米,取土0.7公斤左右,一个调查点要取4个土样,总重达2.5多公斤。 我帮着提他们的书包,真重!除了采集用的系列工具还有已经采集好的土样,没有顺路可暂放的情况下,只能背着,负重前行。 “我以前挺喜欢爬山的,这次可爬够了!”技术员李明强略带调侃的话语中透着无奈。 他手中的铁锹依旧忙不停息地挥舞挖坑,碰到石头,当当作响,只能换铁镐刨,山坡上的坑不好挖。在这依旧严寒的天气里,额头上的汗水密密渗出。身上的厚外套早已脱掉,随手挂在旁边板栗树叉上。 这已经是他们这个班组今天的第7组采样了。裤腿和登山鞋上沾满了泥巴,掩盖了衣服上被荆棘划的小口子。 这山上的岩石以砂页岩为主,不是很坚硬,被风化后形成碎粒,加上雨后湿滑,更加难走,得一步一步、小心攀爬。 天空又突然飘起了雪花,大片大片的,密密麻麻。 “用铁锹碰过的土不能采,会附着铁元素,得挖掉,用木铲子取下面的土。”技术员邱雅斌边介绍边从随身大书包中拿出木勺子、木铲子。 任何工作都需要流程把关,需要精益求精。他们用木勺子将坑上面那些铁锹、铁镐碰过的土掏净,再用木铲子一点点地抠坑底的土,挖进带孔的塑料筐,筛到早已撑好的硬塑料布上,倒入标准取土袋中,用手提式电子秤秤重,拍照留存,丈量并拍照取样坑的深度,张贴好现场打印的标签。 先后有序、严谨规范,这是我体验完整个采样流程后的感受。 “这个点的采样就算好了吗?”我问道。 “要回填好坑,保证绿色勘探。”邱雅斌边回答边回填,最后拍照回传。 “早上6点就出来了,中午饭都是在山上凑合着吃,晚上吃点好的。” 李明强喝口水,摸把脸上的汗,背起书包,奔向下一个调查点。 其他两个组正沿着设计好的路线向大山深处挺进,偶尔听到他们彼此间的大声交流,身影早已隐在大山和薄雾中,隐约看到的只剩下那一片火红。 雪已经停了,似乎刚才的雪花只是绽放的礼花,送给这群奋斗的地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