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片片玉米,让赵县东大郜村的村民“尝”到了丰收的滋味;一颗颗红枣,让沧县回生堂的村民“尝”到了致富的甜蜜;一把铁锹,让我“尝”到了“土壤三普”的光荣与责任,也感受到了村民的希冀和期望。 当我把这些天参加的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经历在电话中说给我爷爷时,农民出身的他连连嘱咐我:“这是好事,一定要好好干!”电话中都浸透着爷爷对土地的那份热爱,更感受到他对“土壤三普”工作的期待和渴望。 这是我走出校门、迈入新能源队这个大家庭后的第一次野外地质经历,怀着梦想,揣着忐忑,走进了赵县和沧县的玉米地、高粱田,挖坑、取样、拍照上传,一系列看似单调但又必须详实细致的工作在紧张中周而复始。 我们每天早上六点出发,基本上半个小时能够到达预定工作点位,面对清晨湿漉漉的玉米地,没有喘息的时间,三个人排成一列,肩扛铁锹、手提工具包,就往里钻,当然自拍杆也是不能落下的,否则景观照真没法拍。有时碰到条小路能高兴好一阵子。衣服被露水打湿,湿了干、干了湿,脸上手上都是玉米叶留下的划痕,被露水和汗液掺杂着浸泡,扎心得疼,但是没有一个人有怨言,更没有一个人选择退缩。 组长康凯对工作要求很高,时不时给我们打鸡血:“想减肥就得干!”我们当然知道他是在开玩笑,但我们也确实得益于他的幽默,才能让这“复制粘贴”的工作变得有乐趣。 每个点位需要挖5个20厘米深的方坑,且需要修整整齐,打三个环刀取三个容重,用手机填写相关信息,步骤繁琐但熟能生巧。在取样的过程中,我们要与田地户主进行沟通,了解年产量、施肥量等情况,都了解清楚了,康组长才会让我们上传信息,他总说“土壤三普,容不得一点马虎。” 每完成一个点位是没有什么惊喜的,更多的是坦然和心轻,小麦播种后就不能取样了。在长达一个多月的工期中,我们都在抢时间、挣工期,中秋国庆期间也没有放假休整,大家没有因为疲惫而选择停止,没有因为艰苦而选择退缩。170多个点位,是我们一个接着一个完成的,一鼓作气,高标准完成。 披星戴月的工作结束后,让我更能冷静下来思考,思考工作方式,思考人生得失。说来也搞笑,每天收工时,太阳落山,坐在车上看着窗外,总能联想到也有同样几个人在我家的田地里取样,会去想象我的爷爷奶奶碰到他们会问出怎么样的问题,会不会说出:“这是好事!”我想,这就是我们披星戴月的意义吧,这就是我们“复制粘贴”的成就吧! 时而感慨:“离泥土越近,越有生命力。”确实,一线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任何成绩都不是说出来、喊出来的,而是靠实打实干出来的。我觉得用“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形容“土壤三普”工作再好不过了。再枯燥、再艰难的工作,我们照样高质量完成。 地质人的青春是奋斗出来的,将来更有回忆的资本,大地可以佐证。